分享好友 技术首页 技术分类 切换频道

2.3万亿!湖北省发布疫后重振补短板强功能“十大工程”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

2020-08-18 23:3062840湖北日报
:湖北疫后补短板强功能火力全开!8月11日,湖北省印发《湖北省疫后重振补短板强功能“十大工程”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以下简称《方案》),启动疫后重振“十大工程”。
根据《方案》,湖北省将聚焦公共卫生体系、交通、水利、能源、新基建、冷链物流和应急储备设施、城市、产业园区提升、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生态环境等十大领域,用三年时间实施一批打基础、补短板、强功能、利长远、惠民生的重大项目。截至目前,“十大工程”滚动项目库项目达4572个,估算总投资约2.3万亿元。
据介绍,实施“十大工程”是为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抢抓中央支持湖北发展重大政策机遇,集中力量办大事,发挥有效投资在非常时期对稳增长的关键作用,推动湖北疫后重振和高质量发展。
在公共卫生体系方面,全面提升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同济医院国家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医学中心及武汉、襄阳、宜昌、黄冈等区域性重大疫情救治基地。
交通方面,高等级航道里程增至2150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增至7525公里。在水利方面,确保重点中小河流防洪标准达到10年至30年一遇,主要湖泊防洪标准达到10年至50年一遇。在能源方面,武汉城市电网初步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其他城市电网供电水平明显提升;能源瓶颈制约得到有效缓解。
在新基建方面,建成6万个5G基站,高铁里程突破2000公里,新型基础设施规模进入全国第一方阵。在冷链方面,打造3个国家级骨干冷链物流基地;补齐县域冷链物流设施短板。
城市补短板方面,县以上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全面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全省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城市易涝点整治全部完成。城市燃气普及率达到98%以上。
在产业园区方面,产业发展、整体实力明显提高。通过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建成集中连片高标准农田1020万亩。
在生态环境方面,实现医疗废物、危险废物收集转运市县区全覆盖,每年整治1000个村的人居环境。推进沿江1公里至15公里范围内的化工企业关改搬转。
据悉,为确保三年行动方案落实,湖北省将完善省级统筹、分级落实、要素保障和督查通报四大机制,全力推进十大工程落实见效。

1.jpg
三年时间,将实施补短板项目4572个,估算完成投资约2.3万亿元!
湖北省刚刚印发的《湖北省疫后重振补短板强功能“十大工程”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以下简称《方案》),瞄准十大重点领域,全力补短板强功能,力挺刚刚经历空前疫情、严重汛情考验的湖北浴火重生。
信息“天网”
保障人民健康
发热门诊“哨兵”功能弱、传染病检测能力不足、医院可转换病区太少……针对疫情暴露出的公共卫生体系短板,《方案》提出了一系列补短板措施——
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要设置规范的发热门诊;市州级疾控中心至少有1个达到生物安全二级(P2)水平的实验室,具备传染病病原体、健康危险因素和国家卫生标准实施所需的检验检测能力;部省属医疗机构原则上按编制床位的10%改扩建传染病救治可转换病区,武汉市按不低于1万张床位统筹设置可转换病区。
同时,建立全省“水、陆、空”统一指挥调度和应急救援机制,打造航空医学救护“1小时急救圈”,各市州中心城区打造“10分钟急救圈”。为1506个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置移动医疗卫生服务车和远程视频终端、生化分析仪、彩超等常规医疗设备,为2.4万多个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配备智能健康服务包。
根据《方案》,湖北省将构建重大疫情信息平台,建设中部地区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推进与电子政务、公安、民政、人社、医保等部门的信息对接,实现全省医疗资源信息一屏知家底、疫情和特殊病情一网全监测、资源调配一个平台管全省、指挥调度指令一键达基层,织起政府保障人民健康的信息“天网”。
建成5个以上
国家多式联运枢纽
作为交通强国建设试点省份,近年来我省一直在重塑九省通衢新优势。交通补短板工程拟实施项目435个,总投资约3777亿元。
三年交通蓝图已绘就:建成5个以上国家多式联运枢纽。建成一级公路1800公里、二级公路2700公里,全省二级及以上公路里程突破4万公里,国省干道二级及以上公路占比达90%以上。新改建农村公路3万公里,完成危桥改造6108座。建成高速公路665公里,全省高速公路里程达7525公里。
为此,我省将重点推进汉江雅口、孤山等枢纽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呼北高速宜都至鄂湘界段、京港澳高速湖北北段改扩建、鄂州至咸宁、武汉至阳新、武汉至大悟、燕矶长江大桥等一批高速公路和过江通道项目建设。建成鄂州机场、荆州机场、宜昌机场改扩建等项目。5A级景区实现两种以上快速通达方式。
围绕水利短板,《方案》明确,三年内我省水利总投资将达1731亿元。包括加固堤防3100公里,治理崩岸268公里;开展汉江、府澴河、富水等12个主要支流和53个中小河流防洪治理;实施鄂北水资源配置工程二期等一批重点骨干引调水工程;新增或改善农村供水人口1000万人。
武汉城市电网
初步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方案》提出,到2022年,武汉城市电网初步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构建“四纵三横”天然气输送通道,新增油气管道里程378公里、储气能力1.6亿立方米;建成“两湖一江”煤炭物流枢纽,新增煤炭储备能力658万吨。
针对“卡脖子”“低电压”问题,湖北省将加快推进大别山电厂二期工程、仙桃电厂、随州电厂、荆州热电二期、襄阳燃机等大型高效电源项目建设。新增风电200万千瓦、光伏发电400万千瓦。建成陕北至湖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推进一批500千伏、220千伏主网工程建设,形成鄂西、鄂西北、鄂东分区分片的保供体系。
建成监利—潜江输油管道、三峡翻坝运输成品油管道项目。重点建设潜江地下盐穴储气库,武汉安山、白浒山和黄冈、宜昌等地LNG储气库,黄石LNG罐箱基地,形成潜江、武汉、鄂东三大储气基地。建设以荆州江陵为重点,集交易、存储、混配、物流等功能的大型煤炭储配基地。
总投资7731亿元
发力新基建
595个项目,三年估算总投资7731亿!
“十大工程”中,新基建投资力拔头筹,占了总投资额的三分之一。
“到2022年,湖北新型基础设施规模进入全国第一方阵,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初步形成。”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三年内全省将建成6万个5G基站,市州主城区5G网络全覆盖,5G网络覆盖率和建设水平领先中部。全省高铁新增运营里程440公里,达到2060公里。武汉市城市轨道交通新增运营里程167公里,达到500公里。
为此,湖北省将加快部署5G网络、建设高标准数据中心、实现广电与5G一体化发展;深度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打造智慧城市。重点推进郑万高铁湖北段、安九高铁湖北段、黄黄高铁、西十高铁、沿江高铁武汉至宜昌段等项目建设。
以武汉、宜昌、鄂州为重点,着力打造3家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新增冷库库容70万吨。重点支持87个县域冷链物流设施项目建设,新增冷库库容150万吨。
湖北省将在武汉建设国家区域应急救援中心华中区域中心(含应急物资储备库)、国家华中区域应急物资供应链中心和应急物流枢纽,在鄂东南(黄冈)、鄂西北(襄阳)、鄂西南(宜昌)建设3个省级区域性应急救援基地(含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省市县三级粮食应急保障中心。
内涝不再成为
城市之痛
围绕城市基础设施“软肋”,我省将补齐老旧城区、排水防涝、污水收集处理、生活垃圾收集处理、供水供气、地下综合管廊、道路交通、公共体育设施等短板,建设现代化城市。
根据《方案》,三年内全省拟实施城市补短板项目1423个,总投资2296亿元。主要目标是:全省县以上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全面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率达99%以上;设区城市建成区基本无生活污水直排口,基本消除黑臭水体;全省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生活垃圾焚烧比例70%以上;设区城市建成区公共机构和相关企业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武汉市、襄阳市、宜昌市建成区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
此外,全省设区城市建成区4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要求,易涝点整治全部完成。老旧小区改造完工5000个以上。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40%以上。全省城市供水普及率、燃气普及率分别达到99%和98%以上,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在10%以下。
根据《方案》,我省还将实施产业园区提升工程,三年总投资2513亿元,包括完成80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44家省级农产品加工(农业产业化)园区等一批重点项目。重点组织实施光谷精准医疗产业基地、国际生命健康园、国家抗病毒药物研究院超级孵化器、中国(湖北)网络视听产业园等项目建设。
三年内,每年建设集中连片、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340万亩,亩均粮食综合产能增加100公斤以上。
沿江1公里内化工企业
完成关改搬转
为补生态环境短板,三年内湖北省拟实施项目419个,估算总投资1744亿元。到2022年底,健全全省医疗废物和危险废物的收集、转运、处置和利用体系。完成沿江1公里范围内化工企业关改搬转。
湖北省将选择在80个县级市(包括部分人口数量较大的重点乡镇)建设医疗废物、危险废物的收集、转运设施。建立循环型全生命周期绿色产业链,实现园区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和废物“零排放”。
据悉,湖北省将完善省级统筹、分级落实、要素保障、督查通报四大机制,各地将建立工作协调推进机制,制定项目清单、责任清单、时限清单。将“十大工程”推进情况纳入省政府督查范围,对推进不力的部门和市州约谈问责。
湖北省社科院经济所所长叶学平认为,我省以重大项目为载体和依托,努力扩大有效投资补短板,点面结合、重点突出,而且每一个工程都明确了目标、任务、时限以及分管省领导和牵头部门,要素保障、机制保障也都很到位,这些正是抢抓中央支持湖北一揽子政策重大机遇的实际行动,有利于把政策优势尽快转化为发展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力推湖北经济提质增效,早日浴火重生。
 

免责声明:矿库网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为了传递信息,我们转载部分内容,尊重原作者的版权。所有转载文章仅用于学习和交流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

举报
收藏 0
评论 0
打造“无废城市” 广州增城区强化工业固体废物管理
“无废城市”是一种先进的城市管理理念,稳步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对于推动增城区生态文明建设、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等重大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工业固体废物管理作为“无废城市”建设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州市增城区高度重视工业固体废物管理体系建设,大力推进工业固体废物精细化管理和危险废物环境风险防控工作,助力广州市“无废城市”建设。 强化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

0评论2023-07-03539

2023辽宁省城市更新碳达峰碳中和论坛在本溪举行
28日,2023辽宁省城市更新碳达峰碳中和论坛暨央企与地方企业签约仪式在辽宁本溪举行。

0评论2023-06-29639

山东日照多元发力推进“无废城市”建设
“无废城市”,共建共享。山东省日照市以“无废城市”建设为重要契机,通过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填埋量,将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程度,形成一套具有日照特色的“无废城市”建设样板,助推日照高质量发展。

0评论2023-06-28632

胡望明会见湖北省副省长盛阅春,将进一步深化政企合作、城市钢厂建设等!
6月25日下午,宝武党委书记、董事长胡望明会见了来访的湖北省副省长盛阅春一行。双方就进一步深化政企合作、城市钢厂建设等开展了座谈交流。

0评论2023-06-28640

合肥市聚焦五大类固废治理 提速“无废城市”建设
合肥市坚决贯彻落实“无废城市”建设决策部署,加强统筹谋划,成立工作专班,建立定期调度机制,制定工作要点和任务清单,着力提升固体废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树牢“无废”理念,提速五大领域固废源头减量、资源利用和无害化处置。着力推进源头减量。坚持绿色转型升级,推动9个园区实施循环化改造,2022年合肥经开区成功

0评论2023-06-061785

先锋助企,帮扶调研“无废城市”建设工作
5月30日,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胡毅峰带领机关党员干部到洪梅镇,就“无废城市”建设工作进行帮扶调研。调研组来到水乡产业创新中心,听取东莞水乡河西数字产业区建设情况介绍,详细了解产业新区在城市更新、生态环境规划和“无废城市”建设等方面的经验做法。调研组深入某玻璃有限公司,指导“浮法玻璃生产线脱硫脱硝”建

0评论2023-06-051492

“智慧”赋能 探索“无废城市”建设苏州模式
近日,江苏省“无废园区”建设现场推进会在张家港举行,省生态环境厅、工信厅,各地生态环境局及全省化工园区管理机构来苏州进行现场参观和培训交流。近年来,苏州市生态环境部门积极牵头推进“无废城市”建设任务,持续加强各类固体废物源头分类收集、资源化综合利用、安全规范处置等举措,全市固体废物综合治理水平稳步提

0评论2023-05-082345

试点再生水循环利用 开发城市“第二水源”
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水利部等四部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公布2022年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城市名单的通知》,河南省郑州市、山东省烟台市、四川省内江市、湖南省株洲市等首批19个城市列入试点。一时间,再生水循环利用引起各界广泛关注。生态环境部水生态环境司有关负责人在答记者问时表示,党的

0评论2023-04-202638

试点再生水循环利用 开发城市“第二水源”
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水利部等四部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公布2022年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城市名单的通知》,河南省郑州市、山东省烟台市、四川省内江市、湖南省株洲市等首批19个城市列入试点。一时间,再生水循环利用引起各界广泛关注。生态环境部水生态环境司有关负责人在答记者问时表示,党的

0评论2023-04-192186

山东推动全域“无废城市”建设
“要锚定目标不松劲,笃行实干抓落实,坚决守好‘一废一品一库一重’生态环境安全底线,务实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和新污染物治理,着力推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环境管理工作实现新跃升,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建设美丽山东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在山东省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环境管理工作会议上,山东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

0评论2023-04-042956